從綠色礦山建設經驗來看,生產礦山經過綠色升級改造,其工業總產值及綜合利用產值會有大幅提升,綠色礦山建設是短期投入,長期受益。綠色礦山建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任務:
一、礦區環境
礦區環境建設持續礦山建設全生命周期,對礦山生產至關重要。在礦山設計時,礦區功能應分區布局合理,礦區應綠化、美化,保持整體環境整潔有序,對原料開采、加工、運輸、儲存等環節管理規范。
(1)礦區環境美化及功能分區設計。對辦公區、生活區、檢修區進行景觀園林設計,將零散區域規劃利用,體現功能性、美觀性,滿足視覺需求、環境生態需求、大眾行為心理需求。辦公區、生活區至采場中途設置半自動洗車區,減少采場設備及車輛出廠造成的粉塵污染,礦區環境效果見圖。
(2)完善標識標牌。制作并安裝各類標牌、警示牌、簡介牌、路線示意圖。礦山應根據《標牌》(GB/T13306—2011)及《礦山安全標志》(GB14161—2008)的規定在廠區門口建立采礦權標識牌,礦區主要道路口設置路線示意圖標牌;在各職能部門制作管理制度牌;在破碎生產車間、配電房,采掘組辦公室等區域設置崗位操作技術操作規程等標牌;在爆破安全警戒線、倒料口等需警示安全的區域應設置安全標志,在露天礦山礦界邊應設可靠的圍欄或醒目標志,有條件的礦山可設置電子圍欄,防止無關人員誤入。在辦公生活區、生態休閑區設置宣傳展示區,在生態休閑區安裝電子宣傳欄等。滿足社區宣傳工作需要,方便工作人員及社區群眾及時掌握相關信息。
(3)道路硬化工作。為減少揚塵以及運輸車輛帶泥上路,對進礦公路進行水泥混凝土路面硬化,并對道路兩邊進行綠化工作,改善周邊環境質量,減少道路揚塵。
(4)礦山地質災害防治。礦山應完善采場邊坡安全監測內容,對新形成終了臺階進行邊坡表面位移監測、并增加爆破震動質點速度監測、地下水位監測、降雨量監測以及視頻監控。在線監測系統應包含檢查數據的自動采集、傳導、存儲、綜合分析及提前預警等功能,并適合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完成監測作業,高邊坡礦山每年應至少對監測資料整理一次,并邀請專業人員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,邊坡監測示意圖如下:
二、資源開發利用
根據規范要求礦產資源開發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,盡量減少對周邊自然環境的擾動,開采與生產環節應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裝備,同時礦山應按照“邊開采、邊治理”的原則,及時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,復墾生產礦山所占用土地和林地。
(1)編制礦山中長期開采計劃。借助三維數字礦山軟件平臺,結合礦山資源狀況、水泥價格、礦石開采與加工成本、作業技術條件等多種因素,在確定露天礦最終邊坡的基礎上,編制三維可視化的露天礦長期開采計劃。礦山開采應嚴格實施礦產開發利用方案或開采計劃。露天開采必須按臺階式開采,生產臺階、平臺、終了平臺留設要規范,邊坡要穩定。
(2)礦石加工。破碎車間要采用全封閉防護措施,外運主干道路面實施全面硬化。
(3)礦山運輸。礦山汽車運輸,要安裝封閉覆蓋裝置;運輸車輛出廠區要清洗;道路路面要灑水降塵。
(4)修復礦山生態環境。為保障區域整體生態功能,與周邊自然環境和景觀相協調,對礦區地質災害區域以及終了臺階進行礦山巖質邊坡噴播綠化。對現有排土場底層兩個臺階邊坡進行種草復綠,減少水土流失及排土場清理工作量。
(5)實施環保動態監測。為掌握礦山揚塵、噪聲、溫度、濕度、風向、風速、壓力等情況,在辦公生活區、破碎站、礦山公路、采場附近安裝環境在線監測系統,全方位展現現場的污染濃度情況,并將監測結果公示于各個電子宣傳屏,接受公眾監督。
三、節能減排
(1)節能降耗。企業應建立礦山全過程能耗、水耗、物耗核算體系,淘汰的高能耗、高污染、低效率工藝和設備,確保能耗指標達到國家規定要求,盡可能使用變頻設備、節能照明燈具,采用帶式輸送方式運輸物料、碎石料。
(2)減少廢棄污染物排放。轉變傳統廢棄物處置模式,變“治”為用,變“廢”為“寶”。采取措施減少粉塵、噪聲、廢水、廢氣、廢石、廢渣等污染物排放,盡量使用新型運輸工具,利用清潔能源,礦山固體廢物盡量采用采坑內排方式處理。
四、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
(1)加大科技投入。完善創新激勵機制,強化創新團隊的創新能力。
(2)配備培養科技人才。礦山需配備地質、測量、采礦、加工、安全、環保等主要專業技術人員,確保礦山人才齊全完備。
(3)數字化礦山。礦山應制定數字化礦山建設規劃,實現生產、經營、管理信息化。